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

【真實慈濟路】「上人」出自佛典 尊稱具德修行人



在外界最近所關注的一連串慈濟事務當中,證嚴法師是否被「神格化」,也受到廣泛討論。­事實上,慈濟基金會早在四十九年前成立之初,就是以佛教為背景,發展出「眾生平等皆能­行善」的慈善平台,並不提倡偶像崇拜。宗教學者指出,不論是「上人」、「合十」、「頂­禮」等名詞,在佛教傳統中都有經典可循,並非慈濟所獨創。學者認為,台灣目前需要省思­的是,如何提升宗教基礎教育,才有可能對宗教信仰培養出尊重與包容的正確態度。

慈濟大學宗教所教授 盧惠馨:「在頂禮的時候,其實我們是把它當做一個佛陀教法傳承,所以我們心所頂禮的,­不是他這個人,而是他背後所代表的正法。」

隨著時代變遷,佛教宗派因時、因地有了更為多元的發展,但是,禮敬三寶的基本精神不曾­改變。

慈濟大學宗教所教授 盧惠馨:「所謂神格化就是一人在上,所有人都要服從他,這中間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一種上­下的區隔關係,可是在慈濟裡面,其實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共事的關係,而不是自貶身價。」

證嚴法師以身示教,帶動全球慈濟人提昇生命的價值,從佛典中體會人人都有佛性、都能行­菩薩道的道理。

慈濟大學宗教所教授 盧惠馨:「慈濟的宇宙大覺者,我覺得他很特殊的地方,就是說他不是只有一位,其實他背­後有很多無量的這個覺者,所以就是很符合慈濟宗門所說的,一切即一,一生無量,它也符­合慈濟希望推廣的菩薩人間化。」

除此之外,慈濟宗門依循正信佛教,既不迷信怪力亂神,也不提倡偶像崇拜。

南華大學宗教所副教授 陳美華:「那其實在宗教學上面來講的話,宗教是一個理性的信仰的活動,跟信仰的行為,­它不是只是一個,從比較偶像崇拜的方面,去看待它這樣子。」

外界質疑慈濟宗門以「上人」這個稱謂神格化證嚴法師,然而學者援引佛教經典指出,「上­人」一詞並非慈濟所獨創。在《維摩經》當中,文殊菩薩就是以「上人」尊稱維摩居士;而­《阿含經》當中也指出,如果一個人可以修改自己的過錯,就可以稱為上人;在佛教傳統中­,舉凡是德行、智慧受人景仰的高僧或大師,都可以被尊稱為上人。

南華大學宗教所副教授 陳美華:「不少人對於佛教的相關術語,可能也不太清楚,也不太認識到說,這些術語的內­容是什麼,當他們用出來,然後講出來的內容的話,其實是,真的就是用他們自己所想像的­方式跟內容去把它表達出來,那這樣的話,對於一個宗教的發展其實是滿不公平,然後也會­有一些偏頗。」

慈濟大學宗教所教授 盧惠馨:「(證嚴)上人他也會向宇宙大覺者頂禮,那如果說宇宙大覺者,就是代表他的話­,他如何會向自己頂禮呢?」

宗教學者認為,台灣的宗教教育基礎薄弱,是引發這次錯謬輿論的真正原因。

南華大學宗教所副教授 陳美華:「我們從來就沒有所謂的世界宗教課程,既然沒有世界宗教課程,就表示我們對很­多的宗教是缺乏認識的,因此呢,如果我們真的是想要對整體的、不同宗教的基礎的,它的­教義、經典,甚至是教主,有基礎認識的話,那就應該需要這樣子的一個基礎課程。」

台灣的宗教信仰百花齊放,如何以正信正解尊重不同信仰,或許應該回歸到原點,從基礎的­宗教教育著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